在阴森幽暗的古代死牢中,囚犯们对断头饭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情。那些丰盛的酒肉佳肴,既令人垂涎又令人恐惧。因为这顿特殊的饭食往往意味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:要么是皇帝开恩赦免的喜讯,要么就是奔赴黄泉前的最后一餐。公元1406年的寒冬,明朝赫赫有名的内阁首辅解缙,也在潮湿的牢房中见到了这份特殊的恩赐......
解缙降生于明朝开国第二年(1369年),仿佛上天特意为这个新兴王朝送来了一位治世能臣。他的家乡江西吉安府素来文风鼎盛,历史上曾孕育出无数才子佳人,更有多位金榜题名的状元郎。幼时的解缙就展现出惊人的天赋,两岁便能理解大人谈话的深意,三岁时已能与成年人辩论经义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个稚龄孩童竟能过目成诵,将晦涩的古文倒背如流。当同龄孩童还在牙牙学语时,解缙已能背诵《千字文》《百家姓》等蒙学经典。
展开剩余78%街坊邻里无不惊叹解家出了个神童,预言他将来必定金榜题名、光宗耀祖。面对如潮的赞誉,年幼的解缙却表现出超乎年龄的沉稳。六岁那年,他获得跟随北宋文豪欧阳修后人学习的机会。要知道,欧阳修门下曾出过苏轼、曾巩这样的文坛巨擘,能得其嫡传指点简直是读书人梦寐以求的殊荣。然而当众人羡慕不已时,解缙却语出惊人:欧阳先生的后人能教导我,实乃他的荣幸。这番狂言非但没惹恼师长,反而让老先生抚掌赞叹:此子天资卓绝,他日必成大器!
也是在这一年,解缙萌生了重修族谱的念头。在讲究门第的古代,修撰族谱是件极其庄重的大事。解家世代书香,父亲解纶曾任科举考官,祖父解子元在元朝官至校书郎,后任县令。面对如此显赫的家世,连父辈都不敢轻言修谱,六岁的解缙却已胸有成竹。虽然父亲以年纪尚幼为由劝阻,但这个早慧的孩子已开始随父游历四方,广交才俊。他的记忆力与日俱增,竟能达到日记万言的境界,被当地宿儒誉为百年难遇的神童。
十五岁时,解缙的学识已足以参加乡试。他迫不及待想与天下才子一较高下,却被父亲以心性未定为由劝阻。愤懑之余,父亲交给他一项特殊任务——完成幼时的夙愿,主持修撰《解氏族谱》。这项浩大工程耗费两年光阴,解缙与兄长遍查典籍,考据源流,终成初稿。这番作为惊动了当地知县,破格推荐他进入官学就读。在那里,他每月能领到朝廷发放的廪膳银,虽数额微薄,却是对其才学的官方认可。
十八岁那年,解缙在秋闱中一举夺魁,成为江西乡试解元。要知道在科举路上,多少人皓首穷经也难中举,范进中举后发疯的故事就是真实写照。而解缙金榜题名时尚未及冠,更令人称奇的是,他竟在备考会试的间隙完成了人生大事——迎娶娇妻。当其他举子埋头苦读时,这位翩翩少年却享受着新婚燕尔的甜蜜。
次年春闱,解缙赴南京应试。阅卷官本欲点他为状元,却因其文章锋芒太露,最终位列第七。但这丝毫不掩其才华,入翰林院后,他连上两道奏疏便引起朱元璋注意。皇帝欣赏他的锐气,破格擢升为兵部给事中。然而锋芒毕露的性格很快招致兵部尚书弹劾,朱元璋惜才,改任他为江西道监察御史。
在御史任上,解缙展现出刚正不阿的品格。他既不畏权贵严劾贪官,又敢直谏皇帝过失。这种作风深得朱元璋赏识,但随着建文帝即位,政局动荡。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位后,急需文人为其正名,遂起用解缙重修《太祖实录》。凭借修撰族谱的经验,他出色完成了这项政治任务。
朱棣龙颜大悦,又命他主持编纂旷世巨著《永乐大典》。这部3.7亿字的百科全书,在解缙统领下,仅用五年便告竣功。此后他官至内阁首辅,达到仕途巅峰。可惜好景不长,因在立储等问题上屡次触怒朱棣,最终锒铛入狱。
寒来暑往,当朱棣在永乐十三年(1415年)冬审阅囚册时,一句解缙犹在耶的询问,让锦衣卫心领神会。是夜,一桌丰盛的酒菜送入牢房。次日黎明,酩酊大醉的解缙被拖出牢门,埋在皑皑白雪之下,结束了他46年的传奇人生。这位旷世奇才的结局,恰似他六岁那年的狂言——终究没能逃过木秀于林的命运。
发布于:天津市炒股配资10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