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37年,天津的街头巷尾传来一则劲爆消息:大名鼎鼎的袁世凯长子袁克定,居然只靠20元救济金过活,还在报纸上高调宣布“对任何事不闻不问”。这样一位曾经“太子”级的人物,家道中落,却对日本人的诱惑理都不理。你有没有疑惑,为啥袁世凯的17个儿子,在国难当头时,没有一个人给侵略者卖命?是骨子里真有气节,还是背后有啥不为人知的故事?
有人说,袁家子弟一个是吃喝嫖赌样样来,一个是实业救国、满腔热血;这样一群出身显赫又各怀鬼胎的公子哥,却在日本人摆出高官厚禄、大把钞票的诱惑时,集体闭门谢客。有人嘲笑,袁世凯儿子不过是一群“扶不起的阿斗”,败家子罢了;也有人感叹,“铁骨铮铮,民族气节”。哪个是事实?我们要揭开这层面纱,就像剥洋葱一样,一层一层挖到底,顺便也看看“袁府大院”里的风吹草动。
底下看一看普通人的反应。有人在饭馆门口议论,“袁家那些败家子总算有点骨气”;有人摇头,“都是落魄书生,还能有什么念想”。这些议论里夹杂着调侃和敬意,普通人的看法直接反映了社会对袁家气节的真实评价。
你以为风平浪静?其实暗流已经涌动。袁世凯死后,顶着“皇太子”光环的袁克定早已一贫如洗。日伪的“诱降”大戏还在继续,每次开价更高,许诺“荣华富贵”,但袁克定始终装聋作哑,过着靠救济度日的日子。其实不光是他,袁家绝大多数儿子“分完房产就各自凋零”。比如袁克良,“精神分裂瘫在床”;袁克端,自比“雍正皇帝”,结果活成了“疯癫四子”;袁克齐抽大烟,袁克轸酗酒,家底子挥霍一空。有几个靠才艺混生活:袁克桓投身实业,一边对抗日军拆厂的要求,一边保护难民,差点身陷囹圄;袁克友雕刻谋生,天天精打细算度日;袁克和严管家教书,看似平淡无奇,但都没有和敌人为伍。
这时,反对者也在发声。有些人说:“你们袁家拒绝日本人,不过是没人稀罕,要真有一口肥肉,未必不动心!”还有人暗示,“你看看别的权贵,哪有全家不沾汉奸的?”一时间,坊间各种风言风语,质疑袁家的“清白”。但历史摆在那里,日本人确实三番五次拉拢,袁家子弟宁肯穷困潦倒也没挪半步。
平静之下,其实是无奈的死水。经济断粮,社会地位大不如前,有的兄弟靠典当度日,有的彻底隐姓埋名,还有的老婆走了、孩子饿瘦。不出卖灵魂的代价,就是“落魄贵公子”的真实生活。公众的目光,也从一开始的“贵族后裔”,变成“活得还不如普通工人”的自嘲。
就在大家以为“袁家不过是群倒霉蛋”时,故事突然反转。原来,这些人在遭遇困境时,不仅没有投敌,还凭一技之长,做起了“民族自救”。袁克桓那会儿在工厂门口挂上丹麦、德国国旗,硬挺住日军的胁迫,保护了三万多南京难民和伤兵。他故意跟鬼子周旋,就是不让他们顺利搬空机器走人,把这家民族企业保了下来。袁克文那边,一边卖字典当赈灾,一边组织朋友偷偷救助灾民。袁克安面对要他去日本朝见天皇的命令,故意在京剧台上摔了个大跟头,装伤避过一劫,真是聪明到家。
他们的拒绝不只是嘴上说说,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顶住了压力。那些前些年因为父亲称帝被骂“逆贼”的袁家后代,到了国家危亡时刻,却能展现硬骨头。这时,街头巷尾的风向开始变了,别人开始说:“袁家虽然败了,但没有败得没底线。”
历史也给我们埋下伏笔:袁世凯虽然争议多,但他要求儿子“不准信洋教、不准娶洋鬼子女”,靠传统家风熏陶下来的“家国情怀”,在民族大义面前起了作用。曾经的“世袭贵胄”,在关键时刻,没有变成“走狗”,反而比那些“假清高”的老牌权贵们更有骨气。
抗日胜利后,袁家子弟的日子似乎迎来一线生机。可惜,好景不长。新中国成立,这批贵族后代几乎全面“出局”:有人分流到基层当小职员,有人靠教书糊口,有的继续隐姓埋名,更有人去边远农村务农。现实时局变化比过山车还快,“贵族梦”彻底碎了。社会舆论也没有给袁家太多掌声,更多是冷眼旁观。有人说他们“虽然没当汉奸,但也是废物一个”;有人说他们挺有气节,也只是下意识躲避大风浪,没必要给他们贴上道德高地的标签。
没想到的是,人生总有新障碍。虽没被弹劾、判刑,但袁家兄弟们受身份和历史包袱拖累,很难获得真正的尊重。起初有一技之长的几个人,慢慢地也被边缘化。那会儿谁还记得袁克定曾当过“太子”?谁在乎袁克桓保过民族企业?普通百姓的心思也变了,只认“谁能真干实事,谁才能得好名声”,贵族的身份已成历史包袱。
加上家族分歧,越来越深。有人认命躲避风头,有人想重出江湖,有人想靠技能吃饭,还有人干脆移民海外自生自灭。昔日的兄弟情谊和家族光环荡然无存,各顾各的命。不过,我们必须承认,哪怕环境如此恶劣,他们依然没出现一个汉奸,没有一个去日本人那当“迎宾”,这点着实不易。
说了这么多,都夸袁家骨气硬、气节高,可要我说,当年那么多高官厚禄,军阀、买办涌向日伪,袁家偏偏“全员0沾边”,难不成他们都圣人?未必吧。谁家没点窝囊事、窝里斗?多数还不是穷到家底没了,选了个自觉体面的活法。说袁家视钱财如粪土,说出来都能笑掉大牙,毕竟翻看他们分家史,谁不是抢得你死我活?还民族英雄、诗人才子,难道喝西北风也是高尚的象征?这历史的荒诞,有时候真比话剧还精彩。你说是家风使然,我倒觉得是运气,不信你回头算一算——谁有机会真成为大官,还真能扛得住诱惑?
有人说,“穷也能硬气”,有人不服:“你给袁家大把好处,看他们还会不会坚持到底?”汉奸是身份、是选择还是时势?如果有一天,你也没钱、没名、没路可走,你会像他们一样选择“饿着肚子不当汉奸”,还是希望抓住机会改变命运?我们真该为“没机会当汉奸”庆幸,还是为底线未失鼓掌?欢迎你在评论区开撕,来聊聊你心里的答案!
炒股配资10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