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54年,新中国刚成立没几年,百废待兴,东南沿海却还有一块心病没解决——大陈列岛。这地方不光是块飞地,更是国民党残兵的据点,离台湾不远,老想着反攻大陆。中央军委那时候就琢磨着,得把这块地收回来,既是领土问题,也是安全问题。于是,解放大陈列岛的任务就落到了华东军区头上。这场仗不简单,是我军头一回搞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,筹划的时候,许世友和张爱萍这俩大将却杠上了。许世友还火冒三丈,指着参谋就骂:“你们吃了几碗干饭?”这事儿听着挺带劲儿。
大陈列岛是啥地方,为啥非打不可
大陈列岛在浙江台州东南方向,东海里的一串小岛,上大陈、下大陈、一江山岛啥的都在这儿。别看它小,位置可太要命了,卡在台湾海峡北边,像个钉子似的杵在那儿。1949年国民党跑台湾去了,留下来的部队就占着这地方,修工事、囤兵,想着哪天卷土重来。1954年的时候,岛上驻了两万来号人,装备也不差,还有美国第七舰队在背后撑腰。对新中国来说,这地方不拿下来,东南沿海就睡不着觉。
展开剩余84%再说了,那几年国际形势也不消停。朝鲜战争刚打完,美国在亚洲到处搞军事同盟,台湾那边虎视眈眈。大陈列岛要是还捏在国民党手里,那就是个定时炸弹,随时可能炸响。军委看得很清楚,解放这地方不光是收复国土,还得给敌人一个下马威,告诉他们大陆不是好惹的。所以,这仗非打不可,而且得打好。
华东军区谁说了算
任务下来了,具体干活的自然是华东军区。这时候,华东军区的班子有点变动。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已经当了副总理,忙着管地方上的事儿,军事这一块顾不过来。原来的副司令员粟裕呢,又调去当副总参谋长了,华东这边就缺个主事的人。军委一看,这不行啊,得找个能打的。于是,许世友就被派了过来,1954年初正式当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,挑起了军事指挥的大梁。
许世友这人,名头响得很。打仗出身,红军时期就跟着毛主席干革命,解放战争里更是打得国民党屁滚尿流。他那性子,火爆、直爽,认准的事儿九头牛都拉不回来。不过,他打的多是陆战,平原、山地都熟得很,海战这块儿还真没咋碰过。
为了干好这活儿,华东军区还专门成立了浙东前线指挥部,负责具体筹划。张爱萍被任命为司令员兼政委。这家伙也不简单,参谋出身,脑子活,擅长搞规划,之前在华东野战军就干得不错。他跟许世友搭档,一个冲锋型,一个谋略型,按理说挺互补,可这次偏偏掐起来了。
俩方案,俩思路
筹划仗怎么打的时候,指挥部里蹦出了两种方案,许世友和张爱萍各执一词。许世友这边,他主张直接干大陈岛本岛。他的想法很简单,大陈岛是敌人的老巢,司令部、主力都在那儿。只要一口气拿下来,其他小岛上的敌人自然就崩了。他算了算账,岛上也就两万来号人,自己当年一仗干掉十几万都不带眨眼的,这点兵力根本不怵。许世友打仗就喜欢直来直去,觉得拖泥带水没意思。
张爱萍呢,想法完全不一样。他提出先打一江山岛。这地方是大陈岛的前哨,离得不远,守军也就千把人,工事也不算太硬。拿下这儿,大陈岛就没了屏障,敌人得慌。更关键的是,这回是海陆空三军一块儿上,头一回干这种活儿,风险高得很。张爱萍觉得,先挑个软柿子捏,既能赢,又能练手,为以后攒点经验。他这人讲究稳扎稳打,不爱冒险。
指挥部里的大多数人琢磨了一下,觉得张爱萍说得有理。毕竟是三军联合作战,没经验的事儿不能瞎冲,先打一江山岛稳当点。于是,他们就跑去跟许世友汇报,想让他点头,把这方案报上去。
许世友为啥火了
结果呢,参谋刚把话说完,许世友就炸了。他指着参谋就开骂:“你们吃了几碗干饭?还教我打仗!大陈岛两万敌人算啥,我一仗灭过十几万,怕他们个球!”这架势,把参谋吓得不敢吭声。
许世友为啥这么大火气?一是他自信。他打了几十年仗,经验老到,自认为看得很准,参谋这帮年轻人哪有资格指手画脚。二是他觉得张爱萍的方案太保守。许世友眼里,打仗就得硬碰硬,绕圈子不是他的风格。他这话表面上是冲着参谋去的,其实心里不爽张爱萍,觉得这方案没魄力。
不过,许世友也不是光耍脾气的人。他骂归骂,冷静下来也知道,这仗不比以前,三军联合作战确实得慎重。他想了想,干脆把俩方案都报给军委,让上头定夺。
军委拿到两份方案,开了好几回会,反复掂量。许世友的方案听着痛快,但风险太大。大陈岛守军多,工事强,直接攻岛伤亡肯定不小,而且海战经验不足,搞不好会翻车。张爱萍的方案呢,虽然慢点,但胜算高,还能试试三军配合,练练兵。军委最后拍板,先打一江山岛,稳中求胜。
这决定下来,许世友也没啥说的。他是军人,服从命令是天职,立马让张爱萍去准备。军委定了方案,张爱萍就开始张罗。本来说1954年12月就动手,可许世友检查部队的时候皱着眉,说兵力不够,装备也不齐,硬打胜算不大。他建议推到1955年初,军委觉得有道理,就同意了。张爱萍赶紧调整计划,把时间定在1955年1月17日。
到了日子,许世友又觉得仓促。他总担心没准备好,怕出岔子。张爱萍却觉得不能再拖了,装备到位,潮汐也合适,再等就错过机会了。俩人又顶上了,张爱萍一狠心,直接给副总长陈赓打电话,请军委裁决。
陈赓听完,觉得没毛病,就报给了粟裕和彭德怀。彭德怀又请示毛泽东,毛主席点了头。军委发了电报:“按爱萍意见执行,战斗如期进行。”
1955年1月18日,仗正式开打。我军海陆空三军齐上阵,炮火轰得震天响,战舰开路,飞机掩护,步兵冲上岛。经过一天激战,一江山岛拿下了。代价也不小,400多个战士牺牲了,可这场胜利意义大得很。
一江山岛丢了,大陈岛的敌人坐不住了。1955年2月,他们在美军舰队护送下撤了,临走还炸了岛上不少东西。不过,这都不重要了,大陈列岛总算回到咱们手里。
这场仗不光收了地,更让我军摸着了联合作战的门道。海陆空咋配合,指挥咋调度,这回都试了一遍。毛主席后来还夸,说这是“首次联合作战成功”的例子。后来的军事现代化,就从这儿迈出了步子。
仗打赢了,可许世友对张爱萍有点意见。方案的事儿不说,张爱萍还越级请示,许世友觉得这人不地道,合作起来不顺心。军委一看,这俩不能老这么别扭,就把张爱萍调走,升他当副总参谋长去了。
过了好些年,张爱萍到南京军区视察,张震安排了一顿饭。许世友端着酒杯,跟张爱萍碰了一下,说过去的事儿算了。张爱萍也挺敞亮,俩人喝了一杯,心里的疙瘩就这么解了。军人嘛,啥事过不去呢。
这事儿回头看,挺有嚼头。许世友和张爱萍的争执,其实是两种思路的碰撞。一个猛,一个稳,各有道理。军委选了稳的,事实证明是对的。这说明啥?打仗不能光靠胆子,还得算清楚,准备足。
解放大陈列岛这场仗,许世友和张爱萍的争论是个亮点。许世友骂参谋那句“你吃了几碗干饭”,听着粗,可也透着他那股子豪气。张爱萍呢,沉得住气,硬是把仗打成了。这俩人,一个像火,一个像水,合起来才有了胜利。
发布于:吉林省炒股配资10倍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